高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,都是生命中最为难忘的一个重要经历,而与高考有关的诸多画面也成为高考日历中的暖心亮点。
2020年7月6日,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站,500多名考生及其家长在测温、扫码后依次登上K5117次高考专列,前往一百多公里外的鄂伦春族自治旗阿里河镇参加高考。而这条新闻也迅速登录各大媒体报端,成为2020年高考的新闻热点。
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众多媒体对于这列火车如此关注,让大兴安岭南麓的一趟普速列车迅速“走红”,并成为新闻媒体追逐的高考亮点呢?其实,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的一趟“高考专列”,最为重要的是铁路交通运输部门这份温暖“陪伴”已经持续了整整18个年头。铁路在不断延伸特色服务的同时,便利学生的高考出行,更彰显着铁路部门不变的社会公益责任和使命担当。
自2003年开行至今,K5117次列车在高考期间往返运送考生多达3.4万人次,这样的一个数字背后着实显现这趟列车开行的要社会意义。如果说前期是实际出行的需求,那么随着当地百姓生活的不断改善,如今选择乘坐这趟高考专列,更多的则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喜爱。价格便宜,安全舒适,在18年的坚持坚守中,早已让这趟列车愈加深入人心。这趟普速列车在时间的交错中不断提升着服务品质,从普通车型到空调车型,伴随这每一年的高考日,这趟穿梭在大兴安岭深处的列车不以盈利为目的,以只为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的情怀,帮助越来越多的学子去追逐梦想。
立足百姓,关注民生,切实打造完善的服务链条,用实实在在的细节服务为百姓营造温馨的出行氛围,服务于民,惠利于民,这更是铁路改革发展的社会责任。时速的不断提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细节的逐步完善,多年保持的低廉的票价,成就了K5117次列车的最大亮点。18年的不间断运营,即便不盈利却依然坚守这份服务初心。当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,“铁老大”的担当更是可见一斑。
始于2003年非典,如今又适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这样的一列常态化“高考专列”让人尤为动容。在这里,K5117次列车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工具,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,年年岁岁中,它承载着越来越多学子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,走进更高的殿堂去追逐和实现梦想。(冯健美)
(来源:中新网吉林)
(编辑:)